暮春的上海,梧桐絮语裹挟着泰晤士河的余韵,英国剑桥莎士比亚剧团的艺术家们与上海立达学院的师生们踏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朝圣。从豫园的九曲回廊到外滩的万国建筑,从城隍庙的晨钟暮鼓到老城厢的烟火人间,这场行走的课堂,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与江南园林的楹联碑刻编织成一幅流动的文明长卷。
豫园:园林中的戏剧蒙太奇
展开剩余76%踏入豫园的刹那,英国艺术家们被飞檐斗拱间流淌的诗意所震撼。驻足于点春堂前,抚摸着明代彩绘的雕花门楣,仿若轻声吟诵《仲夏夜之梦》中仙王奥布朗的台词:“这紫罗兰的香气,正似你眼波流转时的芬芳。”方寸园林的移步换景,恰似莎翁戏剧中的“第四堵墙”——实景与虚境在此处消弭了边界。
英国演员们惊叹于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景智慧,而中国师生则从莎剧的即兴创作中窥见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露天剧场”的遗风。这种跨越四百年的对话,恰似豫园湖心亭的倒影,既清晰又朦胧。
老城厢:市井烟火中的文化基因
穿过福佑路小商品市场,老城厢的烟火气扑面而来。英国艺术家们对非遗刺绣、传统美食汤包等表现出孩童般的好奇,这段跨越欧亚的文本旅行,恰似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百年流转。
外滩:万国建筑里的时空折叠
当黄浦江的晚风拂过海关大楼的钟声,中英师生们站在外滩观景平台,眼前是陆家嘴的摩天楼群,身后是哥特式的尖顶与罗马式的拱券。剑桥莎士比亚戏剧团的演员们指着大楼的绿色穹顶,似乎惊叹:“这简直是《麦克白》中邓肯王城堡的东方镜像!”彼时,剑桥莎士比亚戏剧正通过上海的兰心大戏院,滋养着张爱玲、徐志摩等文人的精神世界。
文明互鉴的永恒之梦
当豫园的晚钟与大本钟的钟声在记忆中重叠,当城隍庙的香火与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烛光在想象里辉映,这场行走的文化课堂早已超越了地理界限。“戏剧是文明的棱镜,它让我们在《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中,听见《红楼梦》‘好了歌’的东方回响。”
今日的上海文化解密,或许正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交融的最佳注脚——当莎士比亚的月光洒落黄浦江,中英师生用戏剧搭建的,不仅是沟通的桥梁,更是人类共同精神家园的穹顶。
来源 | 宣传策划中心
审核 | 张鹏年 李超启远网
发布于:上海市旺源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